作者:史建文
黄沙,烈日,胡杨,蚂蚁,蜥蜴,骆驼……
玉门关,鸣沙山,月牙泉,莫高窟……
那抹代表着东阿阿胶的红色,那支步履蹒跚,但意志坚定的队伍,从远方走来。有幸参与80班敦煌发现之旅,感悟颇多,简以记之。
敦煌,失去了什么?
从敦煌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来看,自原始社会起,敦煌本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土地。到如今,我们看到敦煌城外,被誉为“西北的最后一道湿地——西湖”,在与肆虐的黄沙进行最后的抗争。也许,用不了多久,敦煌,就会成为下一个“楼兰”,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。不禁想默默的问自己,敦煌,失去了什么?
如果这里有肥沃的土地,有广袤的草原,有成群的牛羊,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,这里,应该会是西北的一座重镇。可如今,漫天的黄沙,似乎在无声的拷问后人:我们有几个地球?不可否认,黄沙、骆驼、蜥蜴、胡杨,也是一种美,但这种美,更多的给人传递的是一种悲壮的美,凄凉的美,粗犷的美,如果能选择,我宁愿这里是有碧绿的草地,潺潺的流水,炊烟袅袅……
联想到早些天看过的《营销3.0》,书中反复提及,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、绿色营销。也许,只有到了敦煌,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,资源与环境,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。毫无疑问,敦煌失去的,是持续的发展潜力。
敦煌,代表了一种精神
同伴说:在沙漠,任何一种植物都让人特别感动。
黑色的蚂蚁,如同沙漠中的精灵,敏捷的身影,让人感触,也许跑的慢了,失去的不仅是一顿食物,可能是自己的生命。
威武的蜥蜴,如同沙漠中的王者,在烈日下,昂起高贵的头颅,每时每刻都做着扑食的准备,导游告诉我们,蜥蜴用的水,是自己皮肤在清晨的露水。
还有那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,无畏风沙,一往无前,脊梁上的驼峰,时刻提醒我们,你准备好粮草了吗?
一丛丛的骆驼刺,告诉我们,沙漠,也可以有植物;还有被誉为“三个一千年”的胡杨,活着一千年不死,死后一千年不倒,倒后一千年不烂。
行走在沙漠中,脸颊被风中的沙粒轻轻的拍打,思维,异常清晰。如此的环境下,这些动植物,用自己的行动,告诉我们:
改变不了环境,你就去适应它。
活着,就要去奋斗。
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,或大或小,只要不放弃,就会有办法。
敦煌,代表了一种文化
不可否认,站在举世著名的莫高窟前,除了震撼,真的不能再找到其他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初印象。
莫高窟代表了灿烂的古代文明。从前秦时期,历经十六国、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等历代的兴建,到满清时期的重修,展现在我们面前的,是交融了各个时代、各个民族的文化。一千多年了,我们谁都不会有机会,去亲眼领略每个朝代的兴衰,但这些壁画、彩塑,却作为文化的符号,长久的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来源/敦煌非凡假期国旅